进入 夏斌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利率 货币政策 。
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跳梁做秀,美言于世,却行率兽食人之实,虽桀纣亦不如,谓之残贼,人人得而诛之。
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尊重。己欲与人欲两个概念,由肯定与否定界定后,形成四种组合,即:(1)己所欲,施于人。政府商化进而黑社会化是集权统治堕落过程的历史趋势。这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心态。只有合于公平合理的原则,所获的利,才是应得的。
面对人性趋向上的不可调和性,他叹息到: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富的道路二者的方向有时截然相反。公共事务招标,只有少数知情人,因起点不公,而属于强盗逻辑下的行为。有的企业,借了高利贷等银行贷款,等两三天可以负担得起,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从银行贷不出款来,这个企业就要逃走。
他算了一笔账:从银行贷出来一个亿,5000万用于企业发展,再将5000万拆借出去,以年利率50%算,就有2500万的利息。假设担保10个亿,收益最多也仅为3000万,这已经是理想状态,在现实中很难达到。虽然很多借了高利贷的老板还不出本金就跑了,但实际上,在还回本金之前,利息可能已经回本了。在浙江省并不发达的丽水市,小额贷款公司也已达8家。
结果,银行的贷款还没贷下来,企业先倒了。但监管的效果并不明显。
针对周德文提供的这一数据,温州当地一位官员认为这是胡说,该官员表示,温州地下钱庄并没有想象得那样严重,对于中小企业钱荒现象,政府正在积极商讨对策。很多担保公司的老板并不专业甚至盲目,他们只看到其中的利润空间很大就去做了,但实际上无论是从人脉还是专业的角度,他们都很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帮忙。对此,张震宇呼吁,在银行服务不到的地方,能不能把民间资本都筹集起来办村镇银行?国家能不能在村镇银行方面办得快一点,政策支持的力度再大一点?如果步伐再大一点,在温州能不能办一家民营银行?台州市商业银行是全国首家政府没有控股的城市商业银行。在这个链条中,中小企业正在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被拯救。
受调查的企业大部分是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,贷款满足程度相对较高。不只是上述中等规模的企业,许多融资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旗下都有担保公司或投资公司,利用银行资金做拆借业务。采访中记者发现,在浙江中小企业主中间,像郑先生的心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。这是一条几乎无法撼动的利益链条。
第二,高利贷雇佣的社会力量每天戴着墨镜在你家门口守着,堵住你的厂门口,或者干脆就把你人抓走。只是,在之后的发展中,逐渐偏离了初衷,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开始全国性地扩张,热衷于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和大项目。
接受《中国经济周刊》采访的前几天,丽水方面接到通知,村镇银行的贷款额度必须控制在注册资本金以下。很多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,事实上就是这么干的。
又例如,对那些贷款方案获批但银行没有额度的业务,介绍资金到银行存款,增加银行的存款基数,然后银行放贷出来等等。在村镇银行,单笔的贷款额多在两三万。不少民营企业家都怀揣着想要成为银行家的梦想。他提出,城市商业银行、农村商业银行、农村信用社、村镇银行、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型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,避免片面求大和盲目跨区域扩张,更好地服务于小企业。事实上,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,即使是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,也很难得到贷款。毫不夸张地说,如果调控政策没有松动的余地,浙江的很多中小企业将熬不过2011年的冬天。
虽然他也正一门心思地要把企业再推上一个台阶,但是,假如融资市场按目前的态势继续发展下去,我也会适当地投资高利贷市场。担保公司收利息的时候基本上没发票的,都要企业去洗钱,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。
例如,有一家食品企业,从银行贷出了3000万,500万投入企业生产,2500万流向了高利贷市场。又过了几天,老板也突然消失,工厂随即停摆,‘金蝉脱壳之计宣告成功。
这个太诱人了,不用干活了。我们公司只借用几天资金,就已经被吓得半死了,利息太高了。
在民间,这些机构被称为地下钱庄,也被概称为担保公司。几乎所有稍成规模的担保公司都有银行力量的介入,大家都心知肚明,如果银行不介入,这一切无法做到。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因此没有多少改善。一个小额贷款公司在半年时间内,由两个亿增到四个亿,再过半年,又从四个亿增到八个亿,钱还是不够贷。
然而,高回报之下是否隐含着高风险?表面上看是这么回事,但在较为成熟的运作下,风险出现的几率和暴利的几率三七开都不到,风险也就在20%左右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浙江高利贷的泛滥非一日形成,而国家对这一现象,亦关注良久,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对策。
以一个注册资金1亿元的担保公司为例,按照有关规定,可以担保8个亿到10个亿,但银行为了降低风险,往往将担保的额度降低。采访中记者发现,在高利贷融资的链条里,银行业主动或被动地扮演着极为微妙的角色。
无奈之下,浙江中小企业几乎集体低下头来,把目光投向地下融资——这一并不阳光,却可解燃眉之急的非常规市场。现在的处境,更是雪上加霜。
当然,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经验,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。6月15日,浙江一家企业负责人郑先生向《中国经济周刊》大倒苦水, 他向记者表示, 借高利贷,已成为浙江众多中小企业老板寻钱最惯常,也是最无奈的选择。可以确定的是,民间借贷的资金规模在大企业、大集团和银行等各种力量的参与下,规模不断壮大,并且向组织化和集团化发展。二是通过各种方式渠道从银行流出来的资金。
根据他的分析:按照正常的贷款通则,贷款必须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用途去使用,例如约定购原材料就得拿去购原材料。张自强说,他身边做实业的老板,有闲余资金的,都成立了担保公司或类似的融资中介了。
目前在温州,绝大多数小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局。即使在两三年前,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,银行贷款放万亿出去,温州的小额贷款公司的钱照样能放出去,为什么?毕竟有一批小企业还是缺资金。
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,实业不做了,去做拆借。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层,陈景伟对贷款风险的加剧忧心忡忡,有一家生产麻将机的企业,借了高利贷,一天前,一百多人的工厂还机器隆隆,一派热闹的劳动景象,仓库里也堆满了原材料及产品成品,可一天之后,这家企业却突然寂静无声、大门紧闭,厂子关门了,老板消失了。
本文由一弹指顷网发布,不代表一弹指顷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vgd08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69418/4269.html